移动社交应用的创新陷阱

2014/10 24 03:10

创新

70年前马斯洛将社交需求列为生理需求、安全需求之后的第三大需求时,不会想到70年后的今天,围绕社交需求的互联网创业是如此的惨烈。

在360发布的报告里,仅今年Q2的三个月,仅匿名社交细分市场,就有20+的应用上线。我QQ上的一个朋友说,他们一个产品经理、一个程序员加一个兼职的UI设计师,两个半的人也出了一款匿名社交软件。

在这样无情的市场,创业者们都知道产品要有差异化要创新。但是创新路上,陷阱密布。

1.微创新不是真正的差异化

创业者们尽管不否认自己“借鉴”了其他产品的创意,但均认为自己做了很大的改良与创新。无秘说自己在secret基础上注入了中国元素;乌鸦说自己可以选择学校和公司;叽叽说趣味更强,还支持阅后即焚;还有哔哔、呵呵等……创新,如此多娇。

可是,在用户眼里,你们还不就是匿名社交应用那一伙的吗?这种本质不变的创新,是微创新;与之相对的是破坏性创新。

微创新向来是锦上添花的事儿。微信上出个微创新,会引起热议,而创业产品没这个待遇。锦缎是决定价值的基础,锦缎平庸,绣再美的花也吸引不了几个用户。也就是说,你产品的核心功能决定着战斗力,核心功能一样,微创新所带来的只是有所差别,而不是真正的差异化,不要指望凭它就替你打下一亩三分地,谁死谁活,基本还是靠先发优势和资本力量。从当前匿名社交应用的竞争态势来看,也已经呈现出这样的规则趋势。

2.有趣、很酷的创新未必是需求

我们团队在设计产品的初期,曾想过让消息框颜色渐变、设置定时消失等功能,觉得这些功能有趣、很酷。

不仅我们,很多创业团队也陷入了这样的产品导向陷阱。以一款叫“聊聊”的应用为例,它宣称自己是全球首款“召唤式”社交应用,震动“召唤”功能将风靡全球(指群主可以给群成员发送震动来召唤上线聊天);

这些是用户的真实需求吗?它解决了用户的什么痛点?除非是你上司召集开会,不然你要多爱群,才受得了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群里让无聊的群主震来震去?事实也证明,这个功能一点儿也没有风靡全球的趋势。

营销学上有个段子,有个厂家找到专家问:“我的椅子这么坚固,你看,从三楼扔下去都不会坏,为什么都没人买?”专家反问:“你觉得有人买你的椅子,是为了从三楼扔下去吗?”

Snapchat开创的阅后即焚功能,也够酷了吧,使它的估值达百亿美金,国内模仿者也趋之若鹜,为什么没有一个雄起的?阅后即焚酷的背后,是它满足了欧美人在朋友间传播隐私、色情的欲望,中国没有这样的风情土壤。

很酷的功能,未必是需求的功能。如果成了,那肯定也是有需求隐藏在酷的背后。

遗憾的是,即使某些看似很酷的功能不契合市场,部分创业者还是难以快速地察觉,他们看到用户量的增长而兴奋。在精益创业理论里,把这种简单用户数的增长叫做“虚荣指标”。一个只要还在应用市场上的应用,标榜有不一样的功能,就不断的会有好奇、尝鲜的人下载体验,做大“虚荣指标”,直到哪一天创业者醒悟过来。

3.没有定位,就无所谓创新

丁磊说:“用户对移动社交应用的需求不只一款,微信绝不是惟一的选择。”这话值得商榷,用户已经告诉我们,市场再大,他们也只需要一个qq,一个微博。你和你的人际圈,一部分人习惯用微信,一部分人习惯用易信,那不是要打架?

社交应用的马太效应比一般的产品更强,最终功能定位相近的app只会留下一款。易信要最终立足,要么干掉微信,要么差异化定位共存,如同陌陌、微博与微信的共存一样。

创业者们应该审视产品的定位,要从虎口拔牙还是要开辟新的蓝海?这决定着你要走不同的创新路径。不要抱着试一试的心态,指望老虎掉下颗烂牙给你。

而在更多新鲜的社交应用里,功能琳琅满目,甚至把微信、陌陌、秘密的一些特色功能都集合在了一身,再加上自己的奇思妙想,以至于我很难判断它的目标市场是熟人还是陌生人,它的主打是实名还是匿名,它的目的是要建立强关系还是弱关系。

如果说破坏性创新是游入了一片蓝海,那么微创新还是挤在红海里,而定位模糊的创新,则是连海都没下去过。

定位和创新,也是我这个外行人进入这个领域创业之后思考最多的问题,我也怕自己早早掉入创新的陷阱。(作者私人微信fa0299,欢迎业内人士交流)

发表回复